初中语文组 韩亚雄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自己回故乡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九年级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肯定见闻过甚至经历过乡土乡人的变迁、求学生活的无助与苦涩、家庭亲情的矛盾与无奈。学生拥有阅读小说的生活体验,能够掌握剖析人物形象的技巧,但不能准确地寻找根源,透视主题。因此我觉得在教授本课时,教师要创设好情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从中培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结合这学期,新课改的要求,我这样设计了学案: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闰土与杨二嫂的“今非昔比”
人物
|
角度
|
二十年前
|
二十年后
|
人物性格
|
原因
|
闰土
|
外貌
|
|
|
|
|
语言
|
|
|
|
|
|
动作
|
|
|
|
|
|
对我的态度
|
|
|
|
|
|
对生活的态度
|
|
|
|
|
|
杨二嫂
|
外貌
|
|
|
|
|
语言
|
|
|
|
|
|
动作
|
|
|
|
|
|
对我的态度
|
|
|
|
|
|
对生活的态度
|
|
|
|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从多个角度感受人物发生的变化,体验“物是人非”的世态。要求注意将课文中有关闰土和杨二嫂的信息罗列出来,小组内部要讲究分工合作,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既让学生有了探究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十五分钟后交流填表情况。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获得哪些信息呢?
(学生举手回答,有的同学甚至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但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生 :“欢喜”“凄凉”表面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欢喜”是因为见到了儿时的朋友,而凄凉是自己境况不好,与童年的伙伴生活差距太大。
想不到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活跃。我因势利导: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两个人物的呢?有什么不同?
生:闰土:饱含同情、惋惜还有无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杨二嫂:鄙视、不屑,还有一丝同情。
教学反思:
大概小说的社会背景离我们实在太远了,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很难和人物产生同情和共鸣,我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够完成。怎样把一篇经典课文上出新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快乐地参与课堂活动, 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可爱,享受语文的乐趣,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能发现、享受课堂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创造宽松民主的气氛呈现师生间的和谐融洽;以新颖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其感受参与的快乐,体验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从品读中感悟文学的美,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荡涤心灵,启迪人生,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学生在接受新知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愉悦满足,思维火花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得以凸现,教师无须多言,学生已尽情体味了文章的魅力,自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向生活。作为教师,交给学生的应不仅是知识,还有如何应用知识,教师如不注重联系生活,就如同舍本求末。学生认为文章中所呈现的场景距离现在太遥远了,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时教师就要意识到:一切作品都源于生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感悟、建构、召唤其创造力的涌动勃发,使他们的潜能在富于趣味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张扬个性,发展兴趣。把学生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视野,使语文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生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