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婷
【案例背景】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片美学小品。文中诗意般的描写与说明性文字相间杂出,让人们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并且文中极具个性的表达色彩与《中国石拱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初二年级把说明文是当做重点的,好的一点我在上说明文之前。把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讲了一遍,这是优势;但是学生不太爱举手回答问题,这是弱势;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穿插口语和书面练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是措施。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对桥都不陌生。在文学作品中,桥更是很好的情感载体: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在外的游子想起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又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生活当中,桥不光给人便利,那或平直或弯曲的线条更是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用红粉笔突出“美”字)
二、感知课文:
师:我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语气、语速、语调以及重音。下面我就开始了。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师:好,课文我已经读完,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刚才对语气、语速、语调以及重音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相机指点。)
师: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我出示的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组: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学生思考。)
师:现在能回答问题了吗?
生:能……(也还有说不能)
师:遇到困难了,可以请同学们帮帮忙。
(学生四个人一组展开了讨论交流)
师:那桥美在何处呢?
生:桥的结构很美。
生:桥的线条不同,美在不同的方面。
师:说的好。还有吗?
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桥有不同的作用。
生:是的,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大家的发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那么,作者看来,那一方面是重点呢?
生:桥的形式作用。
师:是的。在作者看来,桥之美并不仅是自身结构的美,更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大家再看课文相关内容,进行证实。
(学生浏览课文,找关键语句加以印证)
师: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的例子有哪些呢?
生:石桥、卢沟桥、宝带桥、风雨桥等。
师:请大家分开类别说一说。
生: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师:对,这样说才能体现出作者眼中的“桥之美”。
师:作者不仅把不同的桥带进了我们的眼中,更是教给我们欣赏图画的技巧。那你认为怎样来欣赏一幅画呢?
生:看画的是否形象。
生:看画面是否有点、线、面等的不同搭配。
生:还要看画中的主要形象与周围环境的搭配和谐不和谐。
师:(鼓掌)大家说的太好了。不过大家在生活当中别忘记了去试一试呀。
三、研读赏析:
师: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能,更重视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吗?
生:能。(很有信心)
师:那我们就抓住第四小节来说说吧。
(教师多媒体展示四种不同环境中的桥的画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活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吧。各组自选代表发言。
生:我们选乌镇苇丛上的石桥。厚厚实实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使得空间一下子疏朗开阔。好像从茂密的林中走出来了。哇,好清新,好爽!
生:哈哈哈哈……
师:说的很生动呀。下一组继续。
生:我代表我们这一组说说江南的石桥。微风中,细嫩的柳枝抚摸着坚硬的石块。有强有弱、有轻有重、有静有动。青黑的石桥与绿色的柳枝碧绿的水在一起,不正是阳刚与阴柔的和谐吗?
(师生一起鼓掌)
生:我来说长桥,大家闭上眼睛来听,感觉一定不同。(大家微笑闭眼,侧耳倾听)水面宽宽,广袤但太单调。而一座长长的桥横跨在水面上,一下子就将单调打破了。这水也似乎有了灵气,将桥轻轻揽在怀中……
生:水在桥下,桥在水中,桥水一家亲,其乐也融融。
生:好,好。
师:最后一组来说说吧?
生:好,大家想想看,险峻的山峰间、湍急的流水上,一座盖有长廊和亭子的桥让过往的行人忘记山水之险,代之以安闲自在。这桥最美!
师:啊呀,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一段段诗情画意呀。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感受桥之美。同时画出自认为意蕴丰富的语句来。开始——
(生读课文,画句子)
师:吴冠中以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诉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且用生动的语言唤起了我们感情的共鸣。请大家再读自己划出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情味。
(学生自由活动:有自己一个人品味,有几个人一块共同交流)
师:下面我请个人将自己的收获谈给大家。XX来——
生:我把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出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空气。”
师: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生:语言生动,拟人化了,让我觉得是自己做了深呼吸。
师:说的好。XX来说说吧?
生:我找的是“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这句话可以给人明晰的画面感,我是这样看的。
……
师: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那可以说是赏心悦目。同样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本文有什么不同呢?
……
师:本课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与《中国石拱桥》不同的是,在举例子的时候,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请大家朗读课文,再次去感受一番。
【案例反思】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觉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生动,极富表现力,读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很强。本课的教学也就是以“读”为主线,穿插精讲,以读带讲,读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用诗句导出新课教学,将学生很快引入颇具诗情画意的学习氛围中。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课文虽有四个极具美感的画面,但我在教学中,没有将一幅美丽的长卷机械分割,逐个赏析。而是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运用在读课文时候学到的美学知识,自主进行欣赏。这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而且切实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我将画面欣赏和语言品味有机结合: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使得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语言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而比较阅读环节的设置,虽然简短,但收益明显。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文体的多样性,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运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课改理念得以体现。这是一节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的语文教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