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主页| 校园公告| 招生信息| 联系我们

附中首页

导航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教学论文 >> 正文

中学生耐挫折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耐挫折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忻州师范学院附中  张雄
    (一)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正视挫折,对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耐挫折能力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树立这样的信念:在人生道路上遭到一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和失败磨掉对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是对事业成功者的基本要求。为此,学校可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
    其次,要引导学生缺点合理的目标,学会“高目标,小步子”的进攻策略。一些学生耐挫折能力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标订得不合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总是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做事情信心不足,畏首畏尾。因此,使学生增强耐挫折能力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这一目标是经过一番艰苦努力能够达到的,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接着教师和家长还要帮助学生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逐步树立自信心。这种帮助要讲究方法,让学生学会“高目标,小步子”的进攻策略,并尽量不让他们觉察到成人的帮助。因为如果学生认为他的成功是别人帮助的结果,就不容易产生成功的体验,很难达到树立自信心的目的。最后,在已定目标完成之后,还要不断给学生树立新的合理目标,不断取得成功。
    第三,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和校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主要应联系实际,结合当前形势开展教育。如我国遭受洪涝灾害后,除了开展“我为灾区献爱心”等活动外,还可进一步组织“假如洪水淹没了我的家……”之类的“假象”讨论,对人力所不及的自然环境挫折做到有心理准备。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人们对心理压力或环境变化乃至严重挫折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去应付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如应用替代机制、宣泄机制、幽默机制、合理化机制、表同机制、折衷机制、升华机制等等,去缓解和消除挫折造成的心理伤害。为此学校可建立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给受挫学生以关心和疏导,指导他们如何安全度过焦虑期,得到新的心理平衡。
    (二)创设挫折情景,增强耐挫折能力
    1、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由于中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仍处在自然状态,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学校又缺少培养交往能力的计划和目标,因此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挫折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创造情景,设置交往障碍,锻炼学生的交往协调能力,并交给学生具体的交往方法,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使学生明白由于社会条件的某些限制,人的某些需要和动机可能无法实现,如果对此准备不足,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可以及时抓住学生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干部选举差额投票前可先开展“假如我落选”,“为啥别人不投我的票?”的小型讨论,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举办专题性讲座等等。
    2、巧妙利用各种挫折情景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可以抓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小心眼”开展教育,要学会大度豁达,保持心理平衡,不为同学间的点滴小事斤斤计较,“为人处世能够拿得起、放得下,钻得进、出得来,收得拢、想得开。”可以抓住学生面对困难不止所措时开展教育,不要为困难垂头丧气,要以乐观精神面对困难,并积极主动地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才能使自己走出困难的窘境。比如,学生的理想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挫折感使,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开展主题活动,使大家明白:实现理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培养耐挫折能力方面,学校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但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也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配合,优化教育的整体环境。
    (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意志品质,增强耐挫折能力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为学生寻找并创造磨练意志的机会。除了参加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和以娱乐性趣味性见长的扫墓,春(秋)游、冬(夏)令营等活动以外,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找苦吃”,如参加爬山,跑步上学,坚持晨锻,坚持洗冷水澡等等。此外学校和家庭都要有意识地把青少年防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如进行拉练、军训、参加学农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受挫折的考验,以磨练意志,增强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这里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应该鼓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探索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在尝试和探索中不断地进步和成长。二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挫折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挫折引起的高度焦虑常常使学生无法正常进行学习和其它活动,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遇到不应遭受的挫折。
    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本文只对重点中学的初中生进行了调查,至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耐挫折能力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1、《中学生心理健康导读》,钱源伟主编,中国教材工业出版社,1995年5月。
2、《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冯克诚等主编,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
3、《上海教育科研》1998第二期P24,“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刘晓林等人。
4、《教育科学研究》1998第四期P 40,“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5、《武汉教育科研》1997第3期P6,“心理挫折与“挫折教育””。
6、《素质教育全书》,舒达、蒋长好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4月。
7、《素质的透视与测评》,费英秋等,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年6月。
 

关闭

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