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主页| 校园公告| 招生信息| 联系我们

附中首页

导航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教学论文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大课堂教学

 

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翠玲   崔林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未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策略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趋向。而语文教学策略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与低。笔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人格教育为总目标,设计语文教学策略,走出一条“开放性”语文大课堂教学之路。
      一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走语文大课堂教学之路
      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指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选取美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选择有明确价值观、人生观的书让学生进行片段阅读,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肩负的职责,进而引导学生走一条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
      (二)对教材中的文章,要发掘其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优良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人文气息,感悟作者及主人公的价值取向。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让学生自己点评,谈出在学习文章之后的感想,以及对作者的认识。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培养学生在困境中崛起的意志力。
      (三)利用周记架设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及时沟通和调节学生的心理。教师在评改周记时要倾注情感,全身心投入,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将老师作为知己,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就此可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和心理需求,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们。
      二、开放教材,开放课堂,体现语文大课堂教学策略
      过去我们的教法研究的是怎样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侧重于传道授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积极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这无疑忽略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削弱了他们的形象思维。从表层来看,师生互动式共同探究文本的教学方式无法展现;从深层来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也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此我们必须改变教法,开放课堂。
      (一)以多种形式表现教材。形式多样地表现教材内容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朗诵、演讲教材中的文章。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是演讲词,利用这一体裁特点,可让学生扮演讲话者的身份,有感情地把课文内容再现出来。这也是符合语言课的听说读写规律的。
      2.改编课本剧。新教材中许多文言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人物对话描写细腻生动,适合于改编课本剧。
      3.仿写作品。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运用。教师要以教材为范本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可通过对文本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的模仿,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加大阅读量。每周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尽情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循序渐进地阅读各类图书,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阅读天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
      (三)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要定向培育,二要资源互补。
      定向培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具体作法是:本着让优生吃“自助餐”,让中等学生“吃好”,让差生“吃饱”的原则,在班内选取5-7名优生,将其“下放”到图书馆、语文实验室,在老师的宏观和具体指导下,让其自主学习。这一做法的目的是把一部分语文学习成绩好、课本知识消化吸收快、自主学习意识强的学生,从附和老师和学生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充分的信任,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剩余的学生跟班上课,然后教师继续培养、发现、选拔人才。
      资源互补是指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和老师的不同特点,开设专题讲座,争取把学生的各种爱好都变为专长,并能有所突破。
      这样的分层教学不是单纯以考分论差异,主要以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是否具有学习的内动力,是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为标准来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组织课内外活动,开放语文课堂
      早在八十年代,钱梦龙老师就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观点,到现在已被广泛接受。新课程也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基于此,我们认为,“我要学”不能也不应该被固定在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格式里,应以多种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措施如下:
      (一)课内活动
      1.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一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言语表达能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新闻播报”,“故事接龙”,“时尚速递”,“热点直击”等等。
      2.课堂自主阅读。把课堂变为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开放型大课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为教学组织者,学生由信息接收者转为信息研究者。在做法上,可把问题作为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采用自学型结构,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分析课文,提交课堂交流;可采用开放式教学结构,引入语文读本,引入当代文坛的新现象,向大众文化靠近,将真实可信的内容切入学生的学习中,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其关注现实人生,关注时代发展。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摆在读者的位置上,让他们大胆质疑,敢于评价课本中的文章,鼓励学生实现超越:超越作者,超越众论,超越自我,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基于课内活动而进行的,与课内活动密切相连,相互促进。要“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搞好课外活动的关键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主要做法有:
      1.口语交流。在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基础上,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行组织演讲赛,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亦可组织朗诵会,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通过实践,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把抽象的教学变成具体可感的训练,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2.创办社团。在各班范围内招收爱好文学的学生,组建文学社团。在社团内可开展各种文学沙龙活动,如座谈会、交流会、各种学术讲座、报告会等。
      3.组建编辑部,创办刊物。这一项可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由学生亲自动手编辑刊物;第二层级是在第一层级的基础上,主要稿件来源于学生自办刊物,由教师编辑、印刷。通过编辑刊物,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成立话剧社,配合课堂教学进行课本剧表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改编自行演出。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语文课上成戏剧演出的实践课和舞台艺术的欣赏课。我们教学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学习,以开放性的大课堂激发学生灵性,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这样的学生活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思路,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5.暑期社会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工厂,走进医院,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并考察现实生活,并写成研究性报告。
      总之,开放性的语文大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转变角色,做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者和欣赏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学。


      已发表于《现代语文》2009、12中旬刊

关闭

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