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主页| 校园公告| 招生信息| 联系我们

附中首页

导航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古诗文教学中的读赏写模式探究之“读赏写”三位一体之巧借文本扩写法

 

 

崔林生
忻州师院附属外国语中学

      什么是扩写呢?从理论上说,只要在原有文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增容、扩展,并基本不与原来的内容相抵触,就可以叫扩写。说得细一点,一个词可以扩写,一个句子可以扩写,一个语段可以扩写,一首诗可以扩写,一篇文章也可以扩写。扩写是锻炼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
      该怎样扩写呢?扩写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更不是随心所欲胡编乱造,扩写不能改变原作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只能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补充。所谓“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补充”,就是指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语言不断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具体做法可分为三步:首先要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只有在深入理解、品析、鉴赏原作的基础上,才可吃透原作的旨趣,把握原作的精神。然后寻找使原作的主旨得到进一步彰显的扩写点——需要着重扩充的那些与表达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主要内容,诸如场景、事件、人物等。最后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场景的细致描绘,对事件的充分展开,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合理添加,将抽象的改成具体的,把叙述的换成描写的或两者兼而有之,从而使原作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思想更加鲜明深刻。最终形成的文章应是枝繁叶茂,花团锦簇,茎干分明,具有较强的视觉震撼力和冲击力。
      一、引导学生进行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扩写
      场景扩写可以衬托人物心情,展现人物心理变化。人物活动离不开具体场景,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在具体场景中展开的。因此,进行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扩写时,要抓住景物特征,紧扣人物心理,运用多种手法,层层推进,将人物的悲喜之情通过场景描写恰当地衬托出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一段林冲去看管草料场的场景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里雪花之大,朔风之烈,将人物置于如此风雪中,点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场所非同寻常,进一步暗示了林冲的命运将发生变化,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心理活动描写是指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的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同样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有一段场景与心理活动相结合的描写:“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一句反映出草料场居住环境简陋,草屋破损,朔风凛冽,积雪甚厚。接着又写道:“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一句心理描写反映出林冲准备在这里安心久住下去,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仅仅几句话就写出了林冲屡遭迫害,身陷险境,仍逆来顺受,不思反抗的一面。从林冲的话语中可读出,他对生活仍抱有幻想,希望有一日能够平反昭雪。课文中的例子最为经典,在鉴赏分析这些典型段落后,吸取优秀成果,并在扩写训练中适时地运用。由感性到理性,由认知到实践,有效地践行“读•赏•写”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理念。
      在学习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以“司马迁被关押在天牢中”为题,写一段描述司马迁被关押在天牢中的情形和心理活动的文字。学习本文后,学生对司马迁的遭遇甚是同情,对他在逆境中奋起更是钦佩不已。在学生啧啧赞叹声中,我明白了学生此时的情感需求,立刻组织学生扩写“司马迁被关在天牢中的心理活动”,要求发挥想象力,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司马迁被关押在天牢中的心理想法和情感需求。五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了这一写作任务。从交回的文段中可看出学生对司马迁精神世界的认识极为理性。如上面的两段文字,对司马迁关在天牢后的场景及心理活动描写极为细腻,场景的幽暗,内心的苦痛,思想深处的挣扎,无一处不在表现司马迁入狱后的心理活动,也无一处不在表达对司马迁忍辱负重、奋起而为的崇敬之情。经过这样的扩写,学生对司马迁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报任安书》一文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可见,人物心理活动扩写不仅可锻炼文笔,培养想象力,还可帮助学生思考认识人物,并学习他们的可贵品质。好些文章单凭阅读和鉴赏难以深入作者及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想象还原作者的创作愿望,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才能与作者及文本产生共鸣。
      二、引导学生进行事件情景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扩写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在一定的事件与场景中出现的,而事件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是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引子。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不具有独立性。情节触动引发心理活动,使人物内心世界更为丰富。用描写语言将人物的内心活动串连起来,既充实了情节,又推动了情节发展。因此,人物经历的事件和心理描述互为层次,有机结合。事件好似引河,心理描写好似水流,它盈满河道,充畅情节,构成了以心理描述为主的叙事结构。在学习《荆轲刺秦》一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沿着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情节扩写荆轲的心理活动。
      两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运用环境烘托、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重现了荆轲刺秦的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精练,文笔流畅,结构完整。细致地描写了荆轲刺秦王的心理活动,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氛围。以合理的想象,充沛的感情,展现出一个义勇刚烈、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的“江湖侠骨”形象。这样的扩写训练,可以丰富想象,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扩写文段是学与思巧妙结合的最佳形式。阅读、品味、鉴赏、想象、思索,而后将这些用文字一一记录、积累,逐渐构筑写作的系列素材,在习作中反复重组,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三、引导学生选取典型景物进行扩写
      对景物的扩写要抓住时令特征,选取典型意象,准确把握意境。同时要用优美的语言去描摹自然之形、自然之色、自然之声。因为描摹自然之形可以取悦视觉以娱目,只有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才能使人产生美感;色彩与人物的情感息息相通,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精心设色敷彩可以增加语言与语意的美感;声音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摹自然之声,有助于创造一种适合人物心理的环境气氛,可以透出一种生机勃勃而又安谧和谐的情调。对景物的形、色、声把握准确,就可以起到烘托场景、突出人物特征的作用。同时,在扩写景物描写时要注意描写的先后顺序、注意景物搭配的高低错落和动静结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北国槐树的描写层次感特别清晰:“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几方面写出北国清晨的静。花铺满地,脚踩花地,柔软舒服,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静寂无人,只有与自然相交融,一层落蕊,一片飘零的槐叶,让秋的味、秋的情调更为十足。在清与静的环境氛围映衬下,悲凉与落寞的情感由此而生,引发出对生命流逝与日渐衰老的慨叹。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触,将北国秋天的槐树落蕊通过不同的感官再现出来,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理应成为指导学生扩写景物的范例。
      如《长亭送别》一文中有一段“端正好”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景物描写历来被人称道,是情与景相互融合的典范作品。作者以扑朔迷离的模糊语言,含蓄而又明朗地道出了离别之愁之恨,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在鉴赏这一段曲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化虚为实,尊重文意,扩写文章。
      对景物的扩写需要学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对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上面两篇文章,每一篇都是极为优美的散文,尤其对景物的描摹更是细腻逼真,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将人物离别时的心情与秋天的特色之景交织在一起,并通过想象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扩写需要通过语言将想象之景之情渲染出来,添加成分,丰富内容。它更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渲染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并激发想象力。扩写是深度阅读鉴赏后的再创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扩写受到原文的主题、题材、体裁的制约,但在内容和写法方面又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识。通过扩写训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作文教学绝不是孤立的,只有与阅读鉴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产生实际效果。教学中,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涵咏品味,在品味鉴赏中吸纳文学语言,拓展思维空间,学会作文方法,并不时地加以训练,以读促写,以赏代写,以写促读,三者融为一体,长此以往,学生形成“读不离写,写不离读”的习惯,语文素养就会随之提高,语文素质教育就不是一句空话。


      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关闭

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