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主页| 校园公告| 招生信息| 联系我们

附中首页

导航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古诗文教学中的读赏写模式探究之“读•赏•写”三位一体之巧借文本作文四法

 

崔林生①,高润珍②
忻州师院附属外国语中学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之作,是经过时间淘洗遗留下来的文学精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教材中的文章作为一篇篇范文来欣赏。不仅要教学生欣赏其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更要品词析句,探幽析微,在赏读把玩的过程中,探寻文学艺术里的奇花异草,领略悠远绵长的书香雅韵,吸纳前人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创造的精神品质。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更需要不断地顿悟、领会。面对一篇篇美文,从不同侧面去欣赏,就会发现其不同的美,而这里的美就是诱发学生产生顿悟的触发点。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的美,反复吟诵,深入体悟美的所在,以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为此,就必须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阅读,适时鼓励学生,同时辅之以方法,引导学生向阅读的纵深发展,久而久之,循环往复,学生的鉴赏能力便会不断提高,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石。
      因此,教学生写作首先应从课本文章入手,在鉴赏中拓展延伸,采用进入情境法、情感注入法、添加枝叶法、联系现实法来练习写作。
      一、进入情境法
      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提升学生写作自觉性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如能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创作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感、思维与所处环境相融合,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内心充满激情,有一种
欲罢不能的写作欲望。此时,适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范读课文将作者的主观情感再现。如壮阔的景物读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读得流畅安闲,明媚的景物表现得平缓自如,充满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知
不觉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随之,以某一触发点引导学生抒写情感和认识。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行文和抒情方式上,都继承了楚辞的传统。既讲究语言声韵之美,音节铿锵,自然成韵;又类似于长篇抒情诗,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若能将其中饱满的情感朗读出来,便可带学生进入一种祥和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之绝妙意境中。我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哪一句写得最妙或最受你的喜爱,好几位学生齐声读出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我又问好在哪里,他们分别说出了不同的理解,我顺势引导学生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写成一段文字,然后再交流。同学们写出的文段特别优美,朗读这些文章时,学生可再一次进入作品情境中,领略陶渊明创作的优美意境。
      创设情境,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抽象地去认识文章,而是要给学生以形象,以此培养学生对景、情、理的感知能力。教学中,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文本,扩展想象,以读促写,以写代赏,读写结合。如王维的诗有“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在教学《山居秋暝》这首诗时,我要求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想象,描绘出这首诗中的一些画面。在赏析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时,学生很容易找出四个意象:月、松、泉、石。那么可以得知在秋天的雨后,诗人眼中的青山是空旷而灵动的,由此可知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悠闲、舒适、恬静的,而此时展现在他眼前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在思考中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身于诗人所处的境界中,想象诗人所处的四周环境,并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语言描绘出一幅“明月清泉”图,画面上应除了月、松、泉、石外,还有诗人、草地等景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感染下,很轻松地就能写出一段优美文字。
      创设情境,还在于帮助学生展开相关联想,抓住事物在时空上的联系点,把握了这个联系点,思路就会自由跳跃于彼此之间,联想就能畅通自然。
      二、情感注入法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可以找到一些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文字。当被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情节所感动时,便会产生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当这些联想和想象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吻合时,便有一种想说两句或写一点东西的感觉,
此时,如能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相关的联想和想象记录在案,就是读文学作品最直接的最纯净的情感注入。所以,情感注入法,就是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直接注入到文本相关的内容中,并结合这些内容将这种阅读情感形诸文字的一种写作训练法。平时阅读文章要赋予浓烈的情感体验,赋予真情、纯情、深情,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就能进入一种“情不能自已”的境界。如阅读了闻一多的《死水》之后,同学写道:“读罢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最使我折服的,还是对那沟死水的生动描写。”“使人的厌恶情绪更加深了一层,真让人拍案叫绝。”“这样描述‘死水’很难让人忘记!”这些文字是阅读文本后的直接体会和情感抒发,表达了读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钦佩之情。当阅读的情感体验注入到作品内容中,并与之结合,形诸文字,就是一篇优美的赏析文章。经常这样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添加枝叶法
      添加枝叶法是在原文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观点或已有的相关知识,并延伸拓展的一种写作训练法。在实际的阅读中,读者经常因所读内容引发联想和想象,若能将当时当境的想象和联想记录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有时又因读到某
一句诗或某一句话,引发读者思考,产生某种观点,继而将此观点结合文中的语言分析,便又产生了好的文段。而这些文章都是经过添加枝叶构成的,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利用添加枝叶法就可成就一段段的美文。如读过李清照的《一剪梅》后,有学生这样写道:
      作者以无尽的哀思娓娓道来,心绪惨淡。上片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凄楚地道出了思念之情;下片首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以一种花和水相并的淡淡泻态来衬托内心那种涌淌而倾的思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正是愁上带
泪,泪中显情;“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句把一种浑然一身、锁眉轻泣、万般可怜的形态表现无疑。
      这段文字,只是在每一句诗的后面加了一句评语,然后连贯起来,在开头再加一观点句,便成为一段很美的文章。
      由此看来,阅读是基础,是为鉴赏写作做准备的过程,只有根植于心灵深处的阅读才能让鉴赏过程愉悦美好,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与原文结合,添加枝叶,写出绝妙文段。
      四、联系现实法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丰富的素材其实无处不在。它在充满名家典范的课本中,在多姿多彩的报刊中,在和谐丰富的生活中。
      白居易《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已成千古绝唱,读着有关琵琶曲的描写,如临其境,如听仙乐,头脑中不由得构建起激越起伏的音乐节奏。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品味真情,联系现实写出自己与音乐的关系或对音乐的理解。
有同学这样说:“谈及音乐,不足以用华丽来修饰,它只是一湾清澈,一捧明亮,一片宁静。音乐是单纯的,单纯地给人一种享受。”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无意间触及音乐,却带给我莫大的慰藉。如同漆黑的夜空不可缺少星光的闪烁,繁忙的日子同样少不了音乐的点缀。走进音乐的殿堂,你会发现快乐原来如此简单。”由教学中分析白居易笔下的音乐描写,引出多方联想,尤其是实际生活中与音乐的关系,表达出对音乐的挚爱。阅读文本并将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深刻地领悟事物的本质,促进对相关事物的理解。联系现实法是写作迁移发散的最好形式。
      上述四种作文方法,都是由课内延伸出来的。学生借助课内对文本的赏析,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扩展原文,引申文章内容,抒写情感。这种作文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资料,拓展作文思路,
习得作文技巧。实践证明,这是课堂内将阅读鉴赏与写作相结合的极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关闭

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