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加减数学活动》教学案例
忻州师院附中 吴计红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加减》的数学活动共有三部分,活动一为图形排列规律,活动二为买笔记本,活动三为日历问题,其中活动一为图形的排列规律内容多,形式多样,故单独安排一节课,而买笔记本和日历问题显而易见,两部分安排了一节课,我这说得是第二课时。
一上课,我用大屏幕呈现活动二:一种笔记本售价2.3元每本,如果买100本以上(不含100本),售价为2.2元每本。列式表示n本笔记本所需钱数。请同学们讨论下面的问题: 1、按照这种售价规定,会不会出现多买比少买反而付钱少的情况? 2、如果需要100本笔记本,怎样购买能省钱? 3、列举几个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10分钟过后,师生共同解决此活动内容,对于问题1、2,同学们都能迅速说出正确答案,到了问题3了,教室异常安静,同学们互相张望对方,很显然,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验积累太少,平时的事都是父母包办,缺乏亲身经历,无法找到类似的实例。此时,我心理很是矛盾,再等会儿呢,?还是由我来给学生们讲几个呢?
这时,数学科代表张潇涵同学站了起来,打破 僵局 ,我立急投去鼓励的目光,示意其大胆的说,于是她讲到:“去年夏天去宁武旅游,我们共3家一行9人,第一站地去了万年冰洞,售票口贴着一张公告:每张门票100元,够10人可买团体票,8折优惠。各家的父亲去售票口,买了各家的票,每家花了300元买了3张票,进入冰洞。今天学了这节内容,我觉得家长买票的方式有欠考虑,如果是现在,我会建议他们多买一张,够10张就可以享受团体票8折优惠,花800元就能解决问题,还省100元,多一张票呢”。张潇涵话音刚落,同学们自觉鼓起掌来,我也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
我准备出示活动三,这时候,杨光举手示意,想要说什么,这时考虑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本想把这事压下去,但看到他急于表现的目光,刚才冷却的场面,我决定让他再举一例,这一放手,一发不可收手。杨光站起来说:“我会比张潇涵更省得多”,同学们表情非常惊讶,目光投向杨光,“9人买10张票,这不多一张票,我可以把多买的一张票卖给其他旅游散客,省得他们排队,我又可以多赚20元”,同学们非常佩服,纷纷点头,只有成绩偏差的刘晓虎紧锁眉头,我关心的问:“怎么了”,“我觉得他说得不对,怎么是省了20元呢?明明是100元”,他不太肯定的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室里顿时炸锅了,全班分为两派,一部分认为买票时花了80元,现在卖了100元,这不是赚了20元吗?一部分认为票是在买好后再卖,当然是赚了100元,“20元”、“100元”此起彼伏。
这时赞成省了200元的王璐瑶急的跑上讲台,干脆来了个情境再现,手中拿着9张卡片,代表先前父母花去的900元,去售票口买了10张团体票,花去800元,把省得100元放回口袋,又态度诚恳的跑到一位同学面前,说了一通好话,很像一位小商人,最终把票卖了出去,从对方又收回100元,又放回口袋,这时她满脸自信的亮出9张票,还有赚取的200元钱,笑得同学们前俯后仰,同时也恍然大悟,确实是刘晓虎说对了,是节省了200元,掌声再一次响起,我也被他们敏捷的思维、生动的表演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感动。
这时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柴弋斐说:“那还有更省钱的办法吗?”我看同学们没有要结束的意思,反而讨论的更加激烈,我便做出了大胆决定,把这堂课充分还给学生,放弃了活动三。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买的越多,赚的越钱,只要多买一张就赚20元呢?”许多响声回应到:“是呀”,“就那900元钱,怎么再买更多票呢?,“不合实际,票全让你买了,那景点如何赚钱呢?”,“我觉得根据当时情况,用900元买11张票,花880元,省20元,卖了多余的2张,又得200元,共省220元”,“太好了”,同学们一致同意这种答案。
经过这一辩驳,学生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郝小靖说:“咱们华美超市每到五一、国庆买衣服鞋袜搞返券活动,每购买100的此商品返40元的券,我妈就会在那个时候买她喜欢的衣服,她相中一件580元的上衣,你们知道在活动期间去买,能省多少钱,用这580元可以购买到多少元的物品?”,同学们一会儿就算出了能返200元的券,可以用580元的现金买到780元的物品。这时一位同学冒出一句,多买一双袜子,凑够600元,又多返40元,不就更划算吗?”,“对呀,那花600元就可以买到840元的物品”,“多出20元,却又多买了40元的物品,太有才了”,同学们赞叹不已。“别高兴地太早”,王文静一脸严肃的说“我妈给姥姥看对一件240元的棉衣,就等活动期间去买,好不容易等到了,结果一去,傻眼了,一样的棉衣标价由240元变成了400元,怎么也不省钱,所以我们在消费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让商家所谓的一些优惠所欺骗”,等王文静一说完,我想太小瞧这帮宝贝了,好聪明呀!今天让他们给我上了一课,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叮铃”,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还意犹未尽,看来他们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需拿来探讨,会把这节课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指导他们合理消费。
案例反思
这是一节没有完成任务的课,但收获比完成任务更大,如果每节课学生都按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流程循环往复,计划是完成了,但课堂却没有朝气和活力,那样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单要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因为“过程”能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而是深入地做。
本节案例中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情景再现等,从而把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这正是教改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育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育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引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关闭】